黄河奔腾而过,运河流淌千年。聊城自古便是多民族汇聚之地。多年来,聊城紧紧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之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人文之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之城,“多元一体 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璀璨绽放。
交融互促,绘就幸福同心圆
作为山东西大门和少数民族散杂居重点市,聊城境内生活着50个民族6.1万名少数民族群众。聊城市聚焦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全面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
莘县张鲁回族镇是全省四个民族镇之一,该镇7个民族村联合周边12村打造万亩蔬果基地,推动少数民族群众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变革。目前,莘县18个少数民族新型农业合作社覆盖20余个村,带动建设3000余座蔬果大棚、500多个标准化鸡棚,1500户家庭实现收入倍增。
围绕深化东西部协作,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自实施鲁渝协作消费帮扶以来,聊城市采取“双城联动”、帮产帮销的“双向”帮助方式,累计带动销售4亿元。
以产筑基,以文润心。聊城市创新性地将大运河文化基因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当代叙事载体,打造民族交融实践样板,木板大鼓《运河茶肆》用山东快书活化多民族商帮记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东宛园景区40余家非遗工坊实现“技艺传习”和“民族情感联结”闭环。
此外,东昌府区古楼街道铁塔社区精心打造“花开铁塔石榴红”品牌,组织开展民族运动会、脸谱绘画、“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聊城市获评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临清市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冠县、东昌府区、莘县、阳谷县、茌平区等县(区)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荣膺山东省民族宗教领域十大品牌。
机制引领,凝聚磅礴向心力
孔繁森精神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聊城市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引领,突出“融”的导向,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对口协作、法治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用力,全方位打造具有聊城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样板。
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做好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审议通过《聊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建立党政主要领导领衔“党委统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聊城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三项计划”协调机制,创新设立市县乡三级协调推进机构,在城市社区和民族村配置“红石榴”公益岗,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实现民族工作体系从“神经末梢”到“指挥中枢”的全链条贯通。
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制度体系,聊城市持续25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持续14年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连续3年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
从黄河之滨到青藏高原,在对口援青工作中践行民族团结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聊城市累计选派4批次38名党政干部人才以及100余名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口援青工作,为推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三江源头。
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大合唱
聊城市坚持将民生改善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普惠各族群众,使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
米市街是回汉杂居的历史文化街区,聊城市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对其进行系统性保护开发,特别注重保存多民族建筑特色,让古城记忆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成为时尚文旅消费引领区;聊城市实验小学创新课程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聊城开发区单光屯社区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聊城市还创新打造“健康惠民+民族团结”双融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汩汩清泉流向基层,持续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繁森故里石榴红,籽籽同心向未来。聊城正凝聚各族智慧力量,把民族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河之畔、繁森故里常开长盛。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