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聊城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河和之契”的智慧与气度,将运河的包容互鉴、黄河的源远流长、红色的赤诚交融熔铸成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鲁西沃土上绚丽绽放。
和合之美
黄河西来,运河纵贯,它们在鲁西平原书写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诗的同时,也孕育出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聊城。千百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在这方沃土上繁衍生息,共饮一河水、同耕一方田,形成了“石榴籽”般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8月7日,“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在一条狭窄的巷子前停下,这条短短不足百米的通道拐了四道弯,宛如耳朵眼儿一般“幽深”。“这就是‘耳朵眼儿里跑马’的出处——耳朵眼儿胡同。”刘英顺说。别看这条胡同不起眼,晋商曾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贩运哈达,捆扎好的哈达从临清出发,经运河漕船运抵天津港,再由汉藏商队经茶马古道输往西藏、青海,这才有了胡同“跑马”的传奇故事。
大运河是一条民族团结之河。临清因运河而兴,也间接推动了各民族语言、饮食、习俗的交流互鉴。迄今,聊城拥有50个民族成份,正是大运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
运河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海源阁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于道光年间创建。近年来,聊城大力实施古籍“归阁”工程,打造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系统呈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脉络。
如今,聊城以建设“书香聊城”为目标,已建成77家海源书房,海源阁也从一座私人藏书楼变为集古籍展陈阅读、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化中心。
“重生”的海源阁以典籍为桥梁,连接起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让人们在追溯文化根源时,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特质。
共生之契
九曲黄河,奔腾至鲁西平原,在聊城划出一道浑厚弧线。千百年来,黄土与汗水同沉、号子与桨声交织,孕育出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黄河文化基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发源于冠县。近年来,冠县推动“红石榴武术社团”建设,将查拳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打造“黄河武魂”研学营地。在“查拳文化节”上,各族青少年以拳会友,感受“手到步到、同起同落”的协作精神。
黄河自青海发源,经山东入海,山水之间是两省延绵不绝的深厚情谊。
自2015年创办首届青海班以来,聊城三中累计招收11届439名青海学子,现已毕业8届317人。多年来,聊城三中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育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各族学生同吃同住,在朝夕相处中促进文化共赏、心灵共鸣、成长共进,生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信念之力
今年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揭晓,聊城莘县村民蔡恩坤榜上有名。独臂老人守护马本斋烈士陵园40年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网友。
聊城作为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马本斋烈士陵园、范筑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见证了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御外侮的光辉历史。
聊城将红色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基因,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资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奋楫笃行开新局,民族团结绘华章。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聊城正将深植于运河包容、黄河博大、红色赤诚中的文化伟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时代征程。聊城各族儿女携手并肩,以团结为楫,以共识为帆,奋力驶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蓝海,一幅和衷共济、气象万千的新聊城画卷正磅礴展开。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