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动态 > 科室动态 详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zone
回顶部
血管狭窄只是动脉粥样硬化吗?--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告诉你
时间:2020-11-05 | 来源: | 作者:肖太星-聊城三院 | 阅读: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研究证据表明,80% 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实现早期预防的。

  颅内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约占46.6%。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血管炎、烟雾病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等。单纯利用传统的CTA、MRA等针对血管的成像手段,无法准确判断血管壁本身的情况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相关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CT、MR室新引进了头颈血管高分辨MR专用线圈,在常规颅颈血管MR检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头、颈动脉血管壁高分辨MR成像分析,该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血管斑块的特征,进而判断颈血管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近期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有多大,使临床医生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做出治疗方案,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下面分享两例我院近日检查的病例:

  

  

  

  

  男,35岁,一过性言语不清,结果证实为活动期动脉炎。

  

微信图片_20201105154353.jpg

  

  

微信图片_20201105154456.jpg

  

  女,37岁,右侧肢体活动无力10余天,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起的脑梗死。

  CT、MR室黄贤会主任表示,头颈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于确定颅内血管狭窄原因、识别中风的机制、指导颅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手术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风险分层,也用于其他颅内动脉疾病的诊断,如夹层、血管炎、Moyamoya病、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征、动脉瘤等。

  与TCD、CT、DSA等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信噪比高、软组织分辨率高、重复性较好、无辐射、安全无创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管壁、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有利于医生准确、及时诊断颅内血管病变,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脑卒中,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现有人员25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3名,科室人员由老中青专家组成的技术人才队伍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完成市级科研项目十项,获聊城市科技进步奖8项,在研国家级课题一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篇,省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3篇。除了完成日常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任务外,还承担医学影像本科生以及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影像诊断专业培训工作。

  影像科设备先进,科室人员诊疗经验丰富,实力雄厚,在鲁西地区较早引进64排CT、宝石能谱CT和3.0、1.5T高端磁共振,现已发展为包括医、技、护在内二十余人的专业队伍,集临床各种影像医学诊断、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科室。2015年被聊城市卫计委确认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电话:

  0635-8383125

  8381141(夜间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