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动态 > 院内新闻 详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zone
回顶部
『救心高速』上的生死抢救 ——走近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时间:2017-06-14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编辑 | 阅读:

  胸痛无小病,尤其是急性胸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病因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是医疗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胸痛中心,通过救治流程向前延伸和内部再造,并通过与120急救中心的密切配合和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尽量压缩中间环节,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近日,本报记者对市三院进行了专访,以便让读者详细了解该院胸痛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患者监控和紧急救治体系的经验和做法。

『救心高速』上的生死抢救 ——走近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胸痛会诊中心

  “快,把患者的照片和情况赶快发到群里和远程胸痛会诊中心,让医院会诊一下。”近日,市民张先生突发心血管疾病,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迅速行动,一边是医护人员在疾驰的120急救车中把患者病例反馈给医院的胸痛中心,另一边是伫立在院内远程胸痛中心大屏幕前的心内一科主任许慧和其他几名医生,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确诊了张先生的病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性命垂危,开通绿色通道!”许慧通过与家属沟通商议,建议马上进入介入手术“战备状态”。此时,急救车到达医院,而所有检查已准备就绪。手术很快顺利完成,张先生转危为安。

  小编提醒大家,遇到救护车一定要让行奥!

  此次“生死抢救”,从急救车接诊到患者被送入手术室,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如此高效的抢救流程得益于市三院胸痛中心的“救心高速路”。

  担当责任,“生命通道”应运而生

  传统救治模式下,患者到医院要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并确诊,再获得进一步治疗,有些患者在这个过程中错过了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病人的生命等不起!必须打开一条胸痛病人的绿色生命通道!”作为专业的心脑血管病医院,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孔祥之院长说,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救治时间,就能把握抢救的主动权,必须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胸痛中心”,解决聊城心脏病患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救心高速』上的生死抢救 ——走近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在市三院,这样的标志随处可见

  胸痛中心究竟能做什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常立国介绍,胸痛中心的建立能够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目前“胸痛中心”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范畴,演变为通过院前急救系统与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以及医院内部的多学科(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检验科、胸外科等相关专业科室)建立同救治体系,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急性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达到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

  关口前移,争取抢救每一秒

  如今,120急救医生或院内医生接收患者后会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将检测信息实时传输至胸痛中心微信群,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由胸痛中心专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会诊意见。患者若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会立即安排救治准备工作,争取抢救过程中的每一秒。

  “每个关键时间节点,我们都有高标准要求,如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心电图检查要求<10分钟,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出化验结果要求<20分钟,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启动急救要求<30分钟,从首次医疗接触到疏通血管要求<90分钟至120分钟。”常立国表示,随着市三院胸痛中心的建设日趋完善,势必能全面提升我市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惠及更多急性胸痛患者。

  胸痛中心与普通急诊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要耗费很多时间;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中便可得到初步治疗,到院可绕行急诊室直接进行手术,最大程度地压缩了中间环节。

  健康教育同样是关口前移的“法宝”。“我们还应该加快基层医生的知识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推动“有病快到医院”的理念,加快病人救治速度、提升效果。”常立国说,市三院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特色专科医院,通过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近年来已经让众多市民受益,帮他们扫清了生命“高速路”上的“拦路石”。

  数字监测,为群众上一道“保险”

  胸痛中心护士长刘合莲介绍,在市三院就诊过的心血病人已全部建立了电子病历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医院胸痛中心远程心电监护中心也已经启用。

  常立国说:“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心电监测是一个重要救治参考依据。在急救途中,临床医生会根据相关实时监测数据给予用药指导,大大增加院前救治能力,减轻院内救治压力。”目前,医院救护车基本都配备了心电监测设备,有些具备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再借助微信、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医生在进行院前急救指导时,可根据病人状况及时做好入院后的抢救准备。

  目前,医院针对在该院就诊过的心血管病人,实现了实时、动态的数据上传、预警、监测、干预,可进行心电检查的集中诊断、疑难杂症会诊、实时监测、智能预警、自主报警、远程指导、远程教学培训等服务。也就是说,只要接上这个系统,病人如果有异常,系统就会报警,医生就能看到,并实时采取举措;如果是疑难杂症,专家就会远程指导社区医院或者病人家属生如何进行急救等。“健康市民以后也可以用上这个心电监测系统,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为自己的健康上一道‘保险’。”对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每位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他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