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聊城微风和煦,天朗气清,远在1800公里之外的青海刚察县, 却依然寒风凛冽。聊城、刚察,这两座气候迥异、海拔相差3000多米的城市, 因为聊城的对口支援,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高伯在市三院参观
刚察县医院医生在市三院进修
4月29日,青海海北州刚察县人民医院院长高伯一行像走亲戚一样,来到聊城第三人民医院参观学习交流。看到三院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 良的服务,高伯对兄弟医院取得的骄人成就赞叹不已。他希望通过两家医 院的深度牵手,让聊城市三院更多医疗成果为青海广大同胞的健康造福。
近年来,聊城集全市之力积极做好对青海的各项援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刚察县经济社会民生的快速发展。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援青帮建工作,四年来先后派驻两批专家先后如期抵达刚察县开展援建工作。几年来,援建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给予当地医院大力支持。去年八月,为满足当地百姓的就医需求,解决医疗水平落后、医疗条件差、医疗物资短缺等实际问题,市三院捐赠了价值 20 万元的医疗设备,包括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血液培养仪、比浊仪,解 决了刚察没有微生物培养设备,无法开展药敏试验的大难题,让刚察县人 民医院的全院干部职工感受到了来自数千里之外的深情厚谊。
去年底,市三院与青海刚察县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成功对接。启动仪式上,市三院院长孔祥之表示:大力支持基层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送到当地, 使更多老百姓和基层医生从中获益。青海刚察县人民医院院长高伯对聊城市三院医疗队专家克服高原反应,全力开展帮扶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更是衷心感谢。心相连,通了友谊;网相连,通了技术,为刚察打造一支带不走 的医疗队成为摸得着的现实。
今年三月,市三院检验科优秀青年党员白迪被选派援青。在欢送会上,市三院领导和同事鼓励他:援青不单是要为病人解除病患,更重要的是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为更多的边疆同胞服务,对此,白迪牢记心间。初到刚察,缺氧、干燥、失眠这“入职”第一课,让白迪头疼耳鸣、胸闷憋气,心率持续在110 到120 次/分钟,走起路来就像太空漫步,晚上无法安然入睡,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也让初来的这段时光显得尤为漫长。缺氧不能缺精神,白迪努力调整适应,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心里想:援青时间说短也很短,在这里一定要灌输一种新理念、开展几项新技术、带出几个好徒弟。
白迪在刚察县医院参加活动
白迪在工作中
经过几周时间,白迪便结合所在医院实际,制定出系统的教学方案,他组织同事学习散点图、直方图和原始分析参数;完善质控处理体系、试剂保 存体系,对已开展的项目进行校准,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给检验科人员讲 解各个检测指标的病理意义,鼓励大家积极与临床沟通疑难病例,站在临 床医生的角度来做检验,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同时,他从实验室管理“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制定了初步的工作计划。他开通了“青白之年”众号,开展每日一问、每周一课、每 月一赛,提高科室检验人员对检验项 目的认识及技术熟练程度,把检验和 临床联系起来,用临床的思维去做检 验,正确理解实验室指标在疾病病理 生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他把市三院 6S 精细化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 洁、素养、安全)经验带过去,通过6S管理,由物到人、由内向外、由软件到硬件、由制度到流程完善科室管理体系,提高检验科效率,保证检验质量。
仓央嘉措曾说: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在 青言青,白迪说,在未来的一年里,他还会挤时间用笔记下个人在青海的点 点滴滴,用实际行动去寻找“援青为什 么”“在青干什么”和“离青留什么”的 答案。有志而来,无愧而归,这不仅是白迪,也是聊城三院留给青藏高原的动人心声。
本文刊登于2019.5.10《聊城日报·健康周刊》